十九大报告热点经济解读

“货币政策+宏观审慎”调控框架日渐清晰
习近平总书记10月18日在作十九大报告时表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对此,业内专家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的双支柱调控框架日渐清晰。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发展,影子银行体系扩张往往快于传统信贷增长,在我国主要表现为表外业务的快速增长,其顺周期加杠杆、跨市场传播风险、羊群效应等现象也较为突出,将更广泛的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是大势所趋。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金融创新加快和金融混业经营加速,金融机构、市场、产品之间容易发生风险的交叉传染,造成系统性风险。因此,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各国政府开始重视宏观审慎管理,强调央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相应监管部门负责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管理,人民银行在负责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同时,还要承担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责,以确保宏观经济金融稳定运行。”
“宏观审慎管理是从宏观角度,以降低金融体系整体风险度为目标所进行的金融监管活动。由于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有传递及放大的可能,且不同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所拥有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尽相同,所以,宏观审慎不是微观审慎的简单加总,而需要由专门部门站在宏观金融大局的高度来牵头进行。在我国,人民银行是宏观审慎管理的主要执行者,由央行来统管宏观审慎管理也是国际通行惯例。”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称。
不过,温彬指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形成之前,全球央行无论是实行单目标制还是双目标制,抑或多目标制,都主要依靠货币政策来完成宏观调控和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会上表示,货币政策对于结构性改革并非毫无作用。理论上说,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调节总需求,不是结构性政策,但货币当局也可以创造一些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进入一些战略性和薄弱性产业。此前,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2017年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的演讲中提出,央行在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寻求两者间的协调配合。运用审慎政策工具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从整体上维护金融稳定。
目前,人民银行对宏观审慎管理已从之前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升级到宏观审慎评估(MPA),通过指标量化以及对广义信贷、同业负债等口径调整,MPA考核日臻成熟。“随着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不断健全和完善,不仅有利于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而且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温彬表示。(周琰)

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大有可为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党的十九大将进一步明确未来5年中国金融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新形势下,金融应扎根于实体经济服务,围绕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进行金融创新,真正以源头活水浇灌实体经济茁壮成长。
“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积极主动适应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挑战,加快改革创新和差异化、特色化战略转型,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记者表示。
金融改革应向纵深推进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未来5年,我国金融改革将遵循“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完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金融环境,支持创新创业,发展多样化金融机构体系,理应是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金融业要真正行稳致远,就必须回归本源、服务实体,要顺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不断推进自身的战略转型。
“归根到底,金融改革和深化都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基本原则,按照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要加强金融对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新金融的发展,降低金融成本,提高金融的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一目标。”温彬告诉记者。
四方面着力服务实体经济
银行业改革是金融改革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银行业不论是资产规模、盈利水平,还是抗风险能力,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业内专家认为,未来5年,银行业改革发展应回归本源,切实服务和服从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这个总目标和大方向。
温彬认为,下一阶段,为满足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银行业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一是消费金融。目前消费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居民消费需求升级对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需求空间。二是科技金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巨大,银行通过风险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可以加快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三是普惠金融。作为金融服务领域的短板,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银行将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双创”、脱贫攻坚等领域的贷款。四是绿色金融。银行将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投入,对支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采访中,不少专家特别强调了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重要意义,认为普惠金融是金融民主化的体现,立足当前服务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推进普惠金融,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贫困人口、创业创新群体、特殊人群、绿色金融作为金融弱势资源群体需要得到有效的支持。多数商业银行已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全力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利用自身渠道、客户优势实现普惠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李虹含表示。
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促进金融业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出现的金融乱象,其根源是金融改革与实体改革的节奏不匹配,金融创新、发展的节奏较快,而实体发展、改革的节奏较慢,导致资金脱实向虚、金融风险显著上升。因此,有业内人士强调,除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反哺外,实体经济自身的提质增效也至关重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应合理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强科技产出效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李虹含认为,对科技投入应制定明确的战略管理机制,并对科技投入进行事前评价,让金融资金尽可能地投向有价值的项目。在科研过程中的阶段,应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确保重点项目科技投入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最大可能地获得高产出效率。
“此外,还应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改革,进一步加速实体经济的发展步骤,使实体经济的发展与金融发展的节奏相匹配。”李虹含如是说。(孟扬)

国企混改进入新时期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九大报告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改革步伐有望加快。”
“十九大报告关于国企改革的内容增多了,表达更充分、厚重,集中前5年探索的成果与智慧,总揽全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行动纲领,新意叠出,重点突出。在十九大报告中,紧跟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就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见其地位极为突出,这是极其重大的突破。”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快于预料,规模更大,效果更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5年来,国企改革重大举措相继落地,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央企业分类改革全面推开,功能定位更加明确。进行了10项改革试点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的经验。全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覆盖面达到90%以上,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公司制改制覆盖面达92%。
作为本轮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混合所有制改革稳妥有序推进,按照“一改则改、一控则控、一参则参”的原则推动,“一企一策”地进行改革。据悉,5年来,超过三分之二的中央企业已经或正在引入各类社会资本,推进股权多元化。混改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各层级混改企业数量占到整个中央企业的68.9%,地方国有企业混改企业比例达到了47%。混改领域不断拓宽,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在电力、石油石化、电信、航空、军工等重点领域展开,已经有19家企业进入前两批混改试点,第三批试点正在研究当中,预计不久就会推出。
对于如何深化国企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刘学智对记者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未来的国企改革将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建立有效激励的制度体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升公平竞争水平,实现企业优胜劣汰。”
刘学智建议,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只是简单的股权多元化,更多的是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营活力。提升市场经济水平,部分垄断行业逐渐向民间资本开放;开展财税、融资、监管体制改革,为市场竞争化发展创造条件;促进企业走出去,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要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放在一起。在李锦看来,这是个突破,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新的政策指导。
李锦认为,我们必须要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目前,国有企业大多处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许多企业在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的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具备了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基础和条件。
李锦建议,我们需要继续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做强做优做大一批在国际市场上能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的大企业、大集团,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许婷)

充分发挥保险保障作用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风险保障是保险业立业之本。近年来,在协助政府构筑民生保障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支农惠农方式等方面,保险业充分发挥了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保险业从何发力,如何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已指明了方向: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从报告来看,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是这样几件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这其中不乏保险业正在积极探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几件事。
比如,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保险业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自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保险行业上下共同努力、精心谋划、合力推进,建立了以农业保险、大病保险为核心的保险扶贫保障体系,防止贫困户因病因灾返贫致贫,在助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探索总结出河北阜平“金融扶贫,保险先行”、宁夏“脱贫保”、河南兰考“脱贫路上零风险”等典型经验和模式。
又如,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保险业正积极探索社会办医、推进医养结合。发挥保险资金规模大、长期可持续等特点,参与投资、参股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社会办医。如阳光人寿投资建设阳光融和医院、泰康人寿收购南京仙林鼓楼医院等,较好地缓解了卫生资源投入不足的矛盾,形成合理的多元办医格局和医疗服务竞争机制。在投资养老社区、开展养老产业领域的创新和探索方面亦不断取得突破。截至2017年6月末,共有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8家机构投资29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海南等东部沿海的18个省市。这些探索与十九大报告中“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相契合。(付秋实)
来源:金融时报
转载声明:本文系转载网络资源,本中心对此文不负任何责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泉鑫青柚创新众筹兑付公告
2021-11-18海惠盈 2海南希源芒果创新众筹兑付公告
2021-08-13海惠盈 3火山石斛创新众筹兑付公告
2021-05-28海惠盈 4希源千禧圣女果创新众筹兑付公告
2021-01-28海惠盈 5大信三角梅创新众筹兑付公告
2021-01-11海惠盈 6每日财经资讯(9月25日)
2020-09-25Beta理财师 7每日财经资讯(9月23日)
2020-09-23Beta理财师 8每日财经资讯(9月22日)
2020-09-22Beta理财师 9每日财经资讯(9月21日)
2020-09-21Beta理财师 10每日财经资讯(9月18日)
2020-09-18Beta理财师
